在“强制配储”时代悄然落幕之后,新型储能行业并未如部分人所担忧的那样陷入低迷,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业内专家纷纷对其前景表示看好。
在这片充满潜力与机遇的蓝海中,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行业发展的关键信号——储能,正蓄势待发,即将成为驱动能源领域变革与增长的下一个强劲引擎。
于是,今年中国能建果断加大对储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在7月,更是火力全开,以雷霆之势接连成立了三家储能新公司,强势出击,在储能市场的版图上迅速抢占战略高地。
新公司布局:锚定能源富地
据爱企查信息显示,7月15日,新疆域达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
其业务范围涵盖发电、输电、供(配)电业务以及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同时开展储能技术服务、生物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发电技术服务以及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数据来源:爱企查
新疆作为国家确定的“三基地一通道”能源战略核心区域,能源资源优势在全国首屈一指,为中国能建在此地发展储能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6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印发了《关于提高新能源发展韧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力争2025年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5000万千瓦,“十五五”期间每年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保持合理规模。
在此政策的加持下,为中国能建在新疆发展储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紧接着,7月18日,甘肃敦煌盛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甘肃酒泉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光电产业园区阳光大道4号光电博览园服务中心3003室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
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业务版图广泛,涵盖发电、输电、供(配)电业务以及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同时积极拓展储能技术服务、生物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一般项目,并以自有资金开展投资活动(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数据来源:爱企查
敦煌素有“戈壁能源宝库”之称,光热资源与风能资源极为优渥,且当地已建成规模化的光电产业园区,风光发电项目密集落地。
但风光资源的间歇性特点,也制约着能源输出的稳定性——储能技术的引入,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而在敦煌当地,拥有先进储能技术的公司并不多,这一缺口为中国能建在敦煌发展储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7月22日,青海青储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成立,由中国能建间接全资控股。
许可项目包括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生物质能技术服务;供冷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工程管理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数据来源:爱企查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青海电网新能源装机已突破5513.46万千瓦,储能需求旺盛,而这一市场空白也为中国能建在青海发展储能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综上,从三家新公司的布局不难看出,中国能建的区域选择并非随机:新疆、敦煌、青海均为西北新能源开发核心区域,且均面临“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储能需求缺口明确”的共性特点。
而每家公司的业务范围又结合当地实际需求略有侧重,既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布局逻辑,也展现出中国能建对西北储能市场的深度洞察与精准把控。
加码背后:政策、技术、市场三重驱动
中国能建在7月如此密集地成立储能新公司是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强强联合”推动下,精心做出的战略决策。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储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明确要求,风光大基地需配套15%-20%的储能容量,以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与消纳能力。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例如重庆、浙江等地推出“独立储能补贴”等措施,形成 “国家定方向、地方补细节” 的政策体系。
在此大环境下,中国能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设立新公司加速储能业务布局,这不仅能让自身业务拓展升级,还能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强大力量。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坚实支撑;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技术转化与应用的能力上。
中国能建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积累,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这些技术成果与落地经验,成为新公司开拓区域市场的“核心武器”。
让中国能建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能源结构特点,提供“定制化+高效化”的储能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技术应用短板。
最后,从市场层面来看,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中国能建布局储能的直接“发动机”。
在区域市场方面,各地储能市场的特点都十分鲜明,而这可能是中国能建选择新疆、敦煌、青海等地成立新公司的关键逻辑。
具体来看,新疆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较为突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迫切;
敦煌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且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能源国际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青海地区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对储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而在产业链需求方面,随着储能市场从“起步期”进入“成长期”,客户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购买储能设备”,而是转向“从规划到运维的全流程服务”。
早期储能项目中,企业往往只提供电池、PCS 等核心设备,但后期运维(如电池健康度监测、系统效率优化)、资产管理(如储能电站残值评估、退役电池回收)等环节的需求日益凸显。
中国能建凭借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可提供“储能电站规划设计-设备集成-施工建设-运维管理-资产盘活”的一站式服务。
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既提高了客户粘性,又避免了单纯设备竞争的价格战,形成产业链层面的“增值优势”。
在商业模式方面,商业模式的创新,彻底激活了储能市场的需求潜力,也为中国能建拓展业务提供了多元空间。
过去,储能更多是新能源项目的“附属品”,依赖新能源项目补贴实现收益,盈利模式单一且不稳定;而当前,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独立储能的盈利路径不断拓宽。
其一是电力现货市场,独立储能可在电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通过峰谷电价差获利(如9月,广东峰谷电价差最大达1.3136元/千瓦时,上海1.2431元/千瓦时)。
其二是辅助服务市场,储能可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取补偿收益(如7月11日,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印发《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施细则》明确,实时调峰交易报价上限为0.262元/千瓦时)。
其三则是绿电交易,储能可与新能源项目捆绑,参与绿电交易,提升绿电溢价空间。
这种商业模式的变革,使储能从“成本项”转变为“盈利项”,吸引了更多资本进入市场。
中国能建布局储能新公司,可依托独立储能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再局限于“依附新能源项目”,而是主动开发独立储能电站,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独立盈利”。
同时,可结合自身在电网建设的资源,与地方电力公司合作,探索“储能+微电网”“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宽盈利边界。
综上,政策的“红利窗口”、技术的“核心壁垒”与市场的“需求红利”,共同构成了中国能建加码储能的深层逻辑。
其密集成立储能新公司,并非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通过“政策对接-技术落地-市场响应”的协同,将自身优势与能源转型趋势深度绑定,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双赢。
写在最后:引领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新疆的“风光亿千瓦基地”到敦煌的“戈壁能源宝库”,再到青海的“高原储能蓝海”,中国能建在七月落下的三颗储能“棋子”,不仅是对西北能源转型需求的精准呼应,更是其布局全国储能版图的关键落子。
同时,在“强制配储” 时代落幕、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节点,中国能建的布局不仅是企业自身拓展增长曲线的选择,更承担起了央企在能源革命中的引领责任。
展望未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深入,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能建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在储能领域深耕细作。
其成功经验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爱企查、企查查、中国能建
来源:电力家